2022年11月6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开,中国代表团在会议期间搭建“中国角”并举办系列活动。COP27聚焦气候变化应对及其挑战,来自全球195个缔约国的领导人及代表、1300多家媒体及近2000家观察员机构围绕300多个相关话题展开讨论,参会总人数达4.5万余名。
ANSO及其支持的项目团队积极参与COP27大会,在国家馆“中国角”主办三场边会活动。
ANSO海报在COP27中国角展出
第一部分:“气候变化下的水科技合作”边会
11月15日,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和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水与环境卓越中心在COP27国家馆“中国角”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共同举办了“气候变化下的水科技合作”边会,分享气候变化下水科技的发展经验,推动相关领域国际合作。会议由生态环境中心魏源送研究员现场主持,中国驻埃及使馆科技参赞张华胜、ANSO秘书处执行主任曹京华、生态环境中心副主任杨敏研究员和埃及、泰国、斯里兰卡以及国内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80余位专家学者线上参加了边会。
张华胜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国在环境治理中的主要成绩,并表示中国将继续积极推进全球气候治理工作,与合作伙伴一道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曹京华介绍了“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为促进围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UN SDGs)开展国际合作所取得的成果。杨敏做了题为“Chinese solution for a better road to a better water”的主题报告,总结了生态环境中心在“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水科技合作的成就,并对后疫情时代围绕UN SDGs的国际合作进行了展望。魏源送介绍了中国-斯里兰卡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的合作经验。埃及国家水研究中心Islam Al Zayed教授、埃及国家研究中心Ahmed Tawfik教授、泰国亚洲理工大学Thammarat Koottatep教授、斯里兰卡国家基础科学研究所Rohan Weerasooriya教授以及清华大学左剑恶教授、华北电力大学李继清教授等分别做了雨水收集利用、废水制备绿氢、适应气候的卫生系统、海水淡化、人工智能在城市排水系统的应用、长江流域水库群多目标风险分析等方面的报告。
第二部分:ANSO专题联盟活动:“丝路气候与文明发展——以史为鉴”研讨会
11月8日,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ATES)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简称青藏高原所)在COP27“中国角”联合召开了主题为“丝路气候与文明发展——以史为鉴”研讨会。
会议以“科学+科普”的形式举办,旨在向世界展示中国学者在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30余名中外学者线下参加会议,超过350名中外学者线上参加会议,4万余人观看了会议直播。
ATES主席、青藏高原所所长陈发虎院士在主题报告《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演化》中介绍了ATES联盟的基本情况以及在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演化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系统展示了丝路地区气候环境变化和丝路文明演化,着重介绍了气候环境变化对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演化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会议还邀请了ATES五个工作组的代表作为特邀嘉宾介绍了最新科研成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以中国旧石器研究为出发点,阐述了旧石器时代欧亚大陆人群迁徙与文化交流的脉络。兰州大学马敏敏副教授介绍了史前跨欧亚大陆交流过程及其对中国人群生存策略的影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陈巍研究员介绍了历史和史前时期中国技术成就与其它文化中同类知识各自的特征。兰州大学刘全波教授解析了西行文献的研究内容及其价值与意义。最后,青藏高原所陈圣乾博士分享了亚洲中部干旱区全新世湿度变化方面的最新研究结果。
会上,与会专家围绕ATES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以及跨学科国际合作交流等话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陈发虎表示,史前人类打通欧亚大陆,实现农业、家畜、技术、思想和人群的交流,并一体化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好体现;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人类社会应对气候-环境变化的策略和智慧,可为我们应对和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和社会挑战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
第三部分:ANSO联合研究活动: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洪涝灾害挑战”边会分享恒雅梅流域洪水信息服务和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成果
11月6日,ANSO联合研究合作专项“恒河-雅鲁藏布江-梅格纳河流域综合洪水服务和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项目组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会议(COP27)中国角边会“应对气候变化和洪涝灾害挑战”上分享最新研究成果,该边会由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组织。
项目组成员徐锡蒙副研究员做了题为“恒河-雅鲁藏布江-梅格纳河流域洪水监测服务”的主旨演讲,主要介绍了恒雅梅流域洪旱风险信息服务系统构建,该系统能面向孟加拉、尼泊尔、印度等国家实时提供流域土壤干旱、洪水淹没深度和洪水重现期等灾害信息服务;贺莉副研究员做了题为“恒河-雅鲁藏布江-梅格纳河流域洪水灾害及其适应性策略”的主旨演讲,主要介绍了尼泊尔迈拉目齐(Melamchi)地区2021年洪水灾害的现场调研和成灾分析,揭示了尼泊尔地区不同类型洪水灾害的成因,提出了因地制宜的适应性策略。项目组与参会各国嘉宾就恒雅梅流域的洪水灾害挑战及其应对策略开展了交流讨论,对差异化应对不同区域未来洪水灾害的策略达成一致意见。项目研究成果提供的恒雅梅流域洪旱灾害信息服务,在相关“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水旱灾害防御、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支撑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科技共同体作出贡献。
感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ATES)、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贺莉副研究员(heli@igsnrr.ac.cn)对本文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