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中文版>新闻>ANSO新闻

广州地化所张干团队在中南半岛大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空气毒害物的监测与风险评估    2023-09-28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广州地化所)张干研究员牵头承担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联合研究合作专项项目“空气毒害物的监测与风险评估”项目组,在亚洲中南半岛区域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项目成果论文以“基于被动大气观测研究中南半岛生物质燃烧对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贡献/Mapping the Contribution of Biomass Burning to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in the Air of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Based on a Passive Air Monitoring Network”于2023年1月19日在环境污染领域著名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在线发表,并被遴选为当期副封面文章。

生物质燃烧(BB)可将原存在于植被和土壤中的POPs二次排放进入大气。受排放因子地域限制、卫星数据难以捕获室内生物质燃烧事件和小型火点、以及现有污染物传输模型限制等的影响,BB对全球大气POPs的贡献尚不明晰,有关BB引发POPs二次排放的区域研究也鲜有报道。中南半岛是全球生物质燃烧热点地区,特别适合针对此问题的实证研究。

在ANSO国际合作框架的指导和项目支持下,广州地化所张干研究员团队蒋昊余博士后、赵时真副研究员,与广西大学张瑞杰副教授、泰国那黎宣大学Wanwisa Pansak博士、泰国农业大学Surat Bualert副教授合作,基于聚氨酯泡沫的大气被动采样(PUF-PAS)技术,对中南半岛广大范围内大气中的BB生物标志物左旋葡聚糖和POPs进行区域观测。大气样品来自中南半岛主要国家的43个采样点,包括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覆盖BB季节(1-4月)、雨季前(4-6月)和雨季(6-9月)等三个季节。该研究查明了中南半岛BB的排放标志物左旋葡聚糖和多氯联苯(PCBs)、有机氯农药(OCPs)等POPs的区域分布和季节特征,统计分析表明PUF-PAS采集的左旋葡聚糖与16种PCBs和两种OCPs的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BB可促进地表POPs的二次排放。研究团队进一步通过正交矩阵因子分解对POPs来源进行解析,厘定了BB对PCBs和OCPs贡献均为9.3%。最后,通过因子分解进一步计算获得BB对PCBs和OCPs贡献的区域时-空分布,该贡献受地形和城乡分布影响。

本文所采用的大气被动采样技术得到泰方的高度认可,一致认为这是一项经济、高效的采样技术,并向泰国自然资源和环境部提议进行推广应用。本研究首次量化了区域生物质燃烧所导致的POPs二次排放对大气POPs的贡献,研究结果有助于环境管理者制定有效针对毒害污染物的源头严控策略,改进区域空气质量,服务清洁空气-生命健康重大民生需求。



供稿人:赵时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 一带一路 ”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

Tel: 86-10-84097121 Email: anso-public@anso.org.cn 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3号楼